你的位置:首頁 >> 理論學習與思想教育 >> 正文
馬克思運用“現代化”概念考
徐奉臻
考察馬克思是否運用“現代化”,及其如何運用“現代化”概念,國內外學術界主要有三種意見:一是馬克思根本“沒有使用過”現代化;二是馬克思“經常使用”現代化;三是馬克思“很少使用”現代化。上述意見,均有需要進一步商榷的空間。
“沒有使用過”現代化的否定性判斷的主要依據,是未能在馬克思卷帙浩繁的著述中找到“現代化”這個術語。就筆者眼界所及,這個說法不夠準確。因為載于1995年版《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中的《德國的革命和反革命》,在闡釋英國經濟現代化的輻射效應以及德國的外誘型工業(yè)化的時候,實實在在使用了“現代化”。其原文是:“德國的舊式工業(yè)因蒸汽的采用和英國工業(yè)優(yōu)勢的迅速擴張而被摧毀了。在拿破侖的大陸體系之下開始出現的、在國內其他地方所建立的現代化的工業(yè),既不足以補償舊式工業(yè)的損失,也不能保證工業(yè)有足夠強大的影響,以迫使那些對于非貴族的財富和勢力的任何一點增強都心懷忌妒的各邦政府考慮現代工業(yè)的要求”。
雖然《德國的革命和反革命》的執(zhí)筆人是恩格斯,但其撰寫的起初動意是《紐約每日論壇報》編輯查理·德納向馬克思發(fā)出約稿邀請。由于當時忙于經濟學研究,也由于英語水平的掣肘,馬克思不得已將此任務轉托給恩格斯,請其代勞。意在筆先,是學術成果問世的基本程式。在文章構思和撰寫過程中,恩格斯不僅使用了馬克思所提供的相關參考資料和馬克思主編的《新萊茵報·民主派機關報》的合訂本,而且還經常與馬克思本人進行交流與研討。在文章寄出前,恩格斯還專門請馬克思親自過目把關。以至于《德國的革命和反革命》最初發(fā)表時的署名,竟然是“卡爾·馬克思”?;谌缟鲜聦?,可以斷定:馬克思“默認了現代化”或“間接使用了現代化”。
另外兩種意見,也即“經常使用”和“很少使用”之說,主要以1966年版的《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中的《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為依據。因為其中確曾有“現代化的世界市場”和“現代化大工業(yè)城市”等表述。對于這樣的用法,如下兩個細節(jié)耐人尋味:
其一,在英文版本中,《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的“現代化的世界市場”和“現代化大工業(yè)城市”的寫法是the modern world market和the modern large industrial cities。前者意為“現代的世界市場”,后者則為“現代的大工業(yè)城市”,其中并無“現代化”(modernization)之字樣。
“現代”(modern)之于“現代化”(modernization),是兩個既有聯系又有區(qū)別的概念。
首先,“現代”是語義學上的概念。這一層面的“現代”對應“傳統”,并且兩者都具有顯而易見的相對性。因為“今日”之“過去”可被視為“傳統”,而“昨日”之“今天”則可被稱為“現代”。
其次,“現代”是歷史學中的專有詞匯。一部世界文明史,通常被劃分為“古代”、“中世紀”、“近代”、“現代”和“當代”五個時段。其中,“現代”是介于“近代”和“當代”之間特定歷史時期的稱謂。
與“現代”不同,“現代化”是社會變遷的一種表達式。“現代化”既是“目的”,又是“過程”和“產物”。作為“目的的現代化”,訴求美好而幸福的生活;作為“過程的現代化”,是解構舊傳統和建構現代性的過程;作為“產物的現代化”,體現現代化定型之后現代性之種種樣狀。
作為“過程的現代化”,開啟于“近代”,而并非“現代”。“現代化”貫穿于“近代”、“現代”和“當代”,是這三個歷史時代所共有的主旋律。歐洲的“近代”,以1500年前后的宗教改革、文藝復興和地理大發(fā)現為序幕;歐洲的“現代”,以1900年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的轉型為標志。
作為“過程的現代化”,通常也被表述為從“傳統”向“現代”的嬗變。但在不同國家與地區(qū),“傳統”與“現代”的內涵互有不同。在歐洲,“傳統”對應“封建主義”,“現代”對應“資本主義”。但在中國,則不能做這樣的一概界定。由于種種原因,中國歷史上從未歷經成熟的資本主義階段。如果將“封建主義”(傳統)向“資本主義”(現代)的過渡視為“現代化”,那么,也就意味著中國沒有啟動或沒有歷經充分的現代化,這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
其二,1995年版的《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中的《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已經將“現代化的世界市場”改寫成“現代的世界市場”,將“現代化大工業(yè)城市”調整為“現代大工業(yè)城市”。這說明,1966年版本的“現代化”與英文版本的“現代”之間的不同,已經引起翻譯者的重視。并且,英文版本的寫法也被認可和采用。
這兩個細節(jié)所說明的問題是,馬克思“經常使用”和“很少使用”現代化之說,不僅不能成立,而且缺少一定的依據。
需要強調,如果以“勞動異化”和“真正的共同體”等強勢而顯性的概念為參照,馬克思所使用的“現代化”,的確具有零散性與隱性化之特征。馬克思之所以沒有高頻次地把耳聞目睹的現代化變遷以及自己的以現代化為取之不竭之源泉的研究成果直接表述為“現代化”,與世界范圍內“現代化概念”的普遍運用大大滯后于“現代化實踐”的情境相對應。雖然有學者斷定:“現代化”(modernization)一詞最早出現于1770年。但事實上,直到20世紀上半葉的后馬克思主義時代,該術語才頻繁地出現在文化和政治精英的著述中??梢?,研究馬克思的思想是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將時代變遷的情境性、著述內容的實存性、成果之間的互文性等因素交織考量,才有可能回到馬克思或更接近真實的馬克思。
(作者單位:哈爾濱工業(yè)大學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