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頁 >> 理論學習與思想教育 >> 正文
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中國化的再認識
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中國化的再認識
——對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中國化的反思
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深刻地揭示了國家產生的根源和國家的本質,并為無產階級奪取政權和運用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國家提供了理論基礎。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也指導了中國無產階級奪取政權和運用政權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特別是結合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際,對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在理論和實踐上作出了創(chuàng)造性的探索??偨Y這些歷史經驗,對深刻的認識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任務,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改革有重要的意義。
一、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的基本理論
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的基本理論主要包括國家的本質和起源,無產階級奪取政權以及應該如何運用無產階級政權等理論。
1.國家起源和本質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關于國家本質和起源最經典的表述是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與國家起源》一文中的表述:“國家是承認:這個社會陷入了不可解決的自我矛盾,分裂為不可調和的對立面而又無力擺脫這些對立面。而為了使這些對立面,這些經濟利益互相沖突的階級,不致在無謂的斗爭中把自己和社會消滅,就需要有一種表面上駕于社會之上的力量,這種力量應當緩和沖突,把沖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圍以內;這種從社會中產生但又自居于社會之上并且日益同社會脫離的力量,就是國家。”也就是說,國家是社會各階級為了緩和階級矛盾的工具,是階級斗爭不可調和的產物。國家的本質就是階級統(tǒng)治的工具,是統(tǒng)治階級鎮(zhèn)壓和剝削被統(tǒng)治階級的手段。
2.奪取政權,實行無產階級專政
馬克思恩格斯分析了無產階級奪取政權的前途和任務:在《共產黨宣言》中,把“共產黨的最近目的”確定為“使無產階級形成為階級,推翻資產階級的統(tǒng)治,由無產階級奪取政權”。馬克思總結了1871年3月巴黎公社的經驗教訓后認為,“法國革命的下一次嘗試再不應該像以前那樣把官僚軍隊機器從一些人手中轉到另一些人手中,而應該把它打碎,這是大陸上任何一次真正的人民革命的先決條件”。這就是說,無產階級要奪取政權,必須先推翻資產階級的統(tǒng)治,打碎資產階級的國家機器。
在無產階級奪取政權之后,如何建立自己的政權,馬克思在《哥達綱領評判》中分析道:“在資本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之間,有一個從前者變?yōu)楹笳叩母锩D變時期。同這個時期相適應的也有一個政治上的過渡時期,這個時期的國家只能是無產階級的革命專政。”即在社會主義時期必須實行無產階級專政。列寧在繼承和發(fā)揚馬克思和恩格斯國家學說的前提上,對無產階級奪取政權、實行無產階級專政的進行更為原則性的闡述,他認為,對于無產階級專政,“只有懂得這一點的人,才算掌握了馬克思國家學說的實質”,也“只有承認階級斗爭、同時也承認無產階級專政的人,才是馬克思主義者”,而且“必須用這塊試金石來檢驗是否真正理解和承認馬克思主義。”因此,列寧認為,從資本主義向共產主義過渡的時期,盡管政治形式豐富多樣,但本質必然都是“無產階級專政”。
3.運用政權,建立新型民主與新型專政國家
對國家政權的職能和運用,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主要從兩個方面來加以說明。一方面,對階級社會國家剝削和壓迫的本質的揭露和批判。“在馬克思看來,國家是階級統(tǒng)治的機關,是一個階級壓迫另一個階級的機關,是建立一種‘秩序’來抑制階級沖突,使這種壓迫合法化、固定化”。列寧從國家起源方面論證了國家的本質,并批駁了將國家視為維護全社會利益的、超階級的階級調和機關等對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的曲解,揭示了階級社會國家的本質,捍衛(wèi)了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的基本精神。此外,恩格斯和列寧也客觀地看待了階級社會的國家機關其他的職能,國家的職能不僅限于階級壓迫方面,它必須同時履行社會公共事務的管理職能,強調國家的階級壓迫職能的同時并不否認國家的社會管理職能。
另一方面,在打碎舊的國家機關的同時,無產階級要建立起“新型的民主(對無產階級和一般窮人是民主的)和新型的專政(對資產階級是專政的)”國家。列寧認為,“打碎舊的官僚機器,立刻開始建立一個新的機器來逐步取消任何官吏”,是“革命無產階級當前的直接任務”。無產階級可以“以資本主義創(chuàng)造的成果為基礎,依靠自己的工人經驗,建立由武裝的工人的國家政權來維護最嚴格的鐵的紀律,來組織大生產……這就是我們無產階級的任務”。這樣,通過改造資產階級政權來實現(xiàn)了無產階級的專政。在主張改造資產階級政權的同時,列寧也堅持了對新型專政的探索,他總結道:“鎮(zhèn)壓資產階級及其反抗,仍然是必要的;這對公社尤為必要,公社失敗的原因之一就是在這方面做得不夠堅決”。
因此,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認為,對資產階級國家機器既要推翻和打碎,又要批判和繼承,在建立新型的無產階級專政國家的同時,又要堅持對資產階級的鎮(zhèn)壓和對社會管理職能的運用。
二、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在中國的實踐歷程
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作為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指導中國革命的理論源泉之一,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特別是在奪取政權和運用政權這兩個方面,對中國革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也在中國革命的實踐中得到了極大的豐富和發(fā)展。
1.結合中國革命的實際,確立了武裝奪取政權的方針
在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通過的黨綱就規(guī)定:“革命軍隊必須和無產階級一起推翻資本家階級的政權”,初步地提出了奪取政權的目標。在黨的二大宣言分析了中國的實際國情,指出“黨的目的就是要組織無產階級,用階級斗爭的手段,建立勞農專政的政治”,確立黨在今后革命中的基本方向。“八七會議”上,中國共產黨總結了大革命失敗的經驗教訓,進一步探索在當時的革命道路,“確立了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起義的方針”。中國共產黨在認清了當時國內的革命形勢以后,采取了武裝斗爭的方針來對抗反動勢力。
在土地革命中,黨領導的各地的武裝斗爭風起云涌,各種武裝力量、根據地和政權組織大量地建立起來;毛澤東總結指出:執(zhí)行“單純的流動游擊政策”,不能完成促進全國革命高潮的任務,必須采取“有根據地的,有計劃地建設政權”,“政權的發(fā)展是波浪式地向前擴大的”。強調農村根據地對于革命斗爭的意義,在農村地區(qū)建立和發(fā)展紅色政權,“毛澤東闡明的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的思想,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關于武裝奪取政權學說的重大發(fā)展”,這種思想結合中國革命的特殊性,開辟了無產階級革命奪取政權的一種新方式,開創(chuàng)了中國革命的基本斗爭形式,也是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中國化的重大成果之一。
2.根據斗爭形式的需要,運用政權不斷地調整策略中國共產黨在建立自己的政權后,根據斗爭形式和革命的需要,運用自己掌握的政權,不斷地調整斗爭策略,發(fā)揮政權的各種職能,為中國革命作出巨大貢獻。
(1)土地革命時期。1931年11月,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選舉產生了工農民主專政的新型政權——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在當時各根據地處于被分割的狀態(tài)下,蘇維埃政府頒布了一系列法律法令,制定了各種政策,保障了廣大工農群眾的各項政治、經濟權利,貫徹了無產階級革命的基本精神,對全國的革命起到了中樞指揮作用。
(2)抗戰(zhàn)時期和解放戰(zhàn)爭時期??箲?zhàn)時期,中國共產黨堅持敵后抗戰(zhàn),建立敵后抗日根據地和民主政權或半政權性質的組織,廣泛發(fā)動群眾,發(fā)展經濟,團結各個階級的力量,建立起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建立陜甘寧邊區(qū)政府,在抗日戰(zhàn)爭中起到了核心政權的領導作用。在解放戰(zhàn)爭中,在各地解放區(qū)政權的組織下,全面開展土地革命,廣大農民積極支援前線,為保障解放戰(zhàn)爭的勝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3)新中國成立以后,特別是中央人民政府建立后,全國各地普遍成立了人民政權,中國共產黨完成了奪取政權和建立政權的偉大目標。因此,中國共產黨的主要任務也由奪取政權轉變?yōu)槿绾戊柟陶嗪瓦\用政權。在新中國成立后的幾年里,人民政權的主要任務是鞏固新生政權,通過剿匪、鎮(zhèn)壓反革命、土改和抗美援朝,穩(wěn)定社會經濟秩序,為實現(xiàn)無產階級專政提供了穩(wěn)定的社會環(huán)境。在中央政府的統(tǒng)一組織下,全國有計劃地恢復國民經濟,制定和實施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第一個五年計劃,基本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初步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同時全面開展社會主義建設,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進行了艱辛的探索,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4)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完成了組織路線的撥亂反正,將工作重心轉移到了經濟建設上來,提出了社會主義初階段的基本綱領,確立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原則,闡釋了社會主義的本質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方針路線,實行全面的改革開放、依法治國等政策。在探索和實踐運用社會主義政權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等在內的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新時期中國共產黨運用社會主義政權,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果。
三、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中國化的反思
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的中國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化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依次走過奪取政權和運用政權的歷程。在這個過程中,特別是在運用政權方面,我們既取得過巨大的成功,奠定了社會主義中國的基石;也存在過一些失誤,在建設社會主義的過程中付出了一些代價,都值得我們進行深刻的反思。
1.準確定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和社會主義的本質,堅持社會主義前進的方向不動搖
按照馬克思主義國家發(fā)展的設想,社會主義作為一個過渡階段,應該首先在西歐等具有較高的生產力水平的發(fā)達國家進行;但是,以后革命的實際進程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中,爆發(fā)了俄國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lián);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又陸續(xù)建立了一批社會主義國家。這些國家,原來多數是落后的資本主義國家,甚至是發(fā)展中國家,這就意味著它們缺乏“生產力的巨大增長和高度發(fā)展”的物質前提,面臨著在充分發(fā)展商品和市場經濟這個不可逾越的階段中大力提高生產力的任務。在此認識的前提下,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領導集體毅然將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精辟的闡釋了社會主義的本質就是,“解放生產力,發(fā)展生產力,最終使人民達到共同富裕”。1987年黨的十三大概括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即“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黨的十四大強調要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一百年不動搖,就是認清了在落后國家建設社會主義要跨越“卡夫丁峽谷”的重任,更是對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的運用和政權理論的堅持和發(fā)展。
2.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社會主義的靈魂,要求我們必須堅持人民民主專政,正確的運用政權,合理的處理民主與專政的關系,不斷地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改革。
列寧提出革命勝利以后,無產階級要建立起“新型的民主(對無產階級和一般窮人是民主的)和新型的專政(對資產階級是專政的)”國家,首先就要大規(guī)模地擴大民主制度,使它第一次成為窮人的、人民享受的民主,使廣大勞動群眾都能夠平等地、普遍地參與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的管理。沒有民主,就不可能有社會主義,民主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中國共產黨在運用政權的過程中,人民的民主權利雖然得到了很大的保障。但是,由于各種認識上的不足和現(xiàn)實條件的局限,在歷史上黨一度使用專政的手段來處理黨內的不同意見,過分地倚重階級斗爭,甚至運用政權主動激化階級矛盾,挑起階級斗爭,形成了一些“左”或“右”的路線和政策,例如反右擴大化、大躍進和文革等,給社會主義建設造成了很大的損失,也不符合社會主義國家的基本精神。在改革開放以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進一步健全和完善,人民行使民主權利的方式也豐富多樣,但也存在諸如監(jiān)督乏力、人民民主權利流于形式、特權階層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等問題,這些都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改革的重點,都是與社會主義的本質相違背的。因此,只有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民主制度的改革,確保廣大人民群眾能夠參與到運用社會主義政權的活動中來,才能確保社會主義民主的實現(xiàn)和社會主義政權的群眾基礎。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馬克思恩格斯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列寧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5]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一卷上、下冊)[M].北京: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2011.
(作者單位:杭州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