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頁 >> 理論學習與思想教育 >> 正文
沿著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道路前進
程亦欣
“理論在一個國家實現(xiàn)的程度,總是決定于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誕生于西方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傳入中國并得到廣泛傳播和接受其原因在于契合了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需要。
以鴉片戰(zhàn)爭為標志,中華民族被動地納入了資本主義生產的世界體系,服從于國際資本的需要,充當國際資本擴張的空間,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國家。這是中華民族的“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這是近代以來無數(shù)仁人志士進行革命斗爭的根本原因,也是中國人民最終選擇馬克思主義的根本原因。
“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一經(jīng)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就使中國革命的面目為之一新。”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深刻反映了馬克思主義“改變世界”的理論特質。毛澤東同志形象地指出:“‘的’就是中國革命,‘矢’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我們中國共產黨人所以要找這根‘矢',就是為了要射中國革命和東方革命這個’的‘的。這種態(tài)度,就是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也正是在這一態(tài)度的引領下,我們沿著馬克思的理論道路前進就具體體現(xiàn)為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
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作為方法論,要求中國共產黨人“兩頭吃透”:一頭是要研究掌握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克服那種輕視理論的經(jīng)驗主義和事務主義;一頭是吃透具體情況,克服那種“不注重研究現(xiàn)狀,不注重研究歷史,不注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應用”的教條主義,“系統(tǒng)地周密地研究周圍環(huán)境的任務”。
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作為真理觀,把真理視為具體的存在。在革命時期,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被一些人譏諷為“山溝里產生不了馬克思主義”;在今天,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被一些人譏諷為“中國特色資本主義”;在這些人眼里,“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必然是逃跑主義,、機會主義;“不管白貓黑貓,抓得老鼠就是好貓”必然被歪曲為實用主義。
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作為價值觀,它內含著堅持黨的最高綱領與黨的最低綱領的統(tǒng)一,兩者具有內在的一致性。最高綱領就是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最低綱領就是黨在一個時期的中心工作與目標任務。堅持黨的最高綱領與最低綱領的統(tǒng)一,著重從理論方面闡述黨的性質;馬克思主義必須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著重從實踐方面闡述黨的性質。90年來,無論遇到任何艱難險阻,正是因為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理想信念不動搖,才使我們黨在錯綜復雜的形勢中始終把握正確方向,形成了團結奮斗的強大思想基礎,戰(zhàn)勝了一切艱難險阻,不斷取得歷史性的成就。因此,從黨的性質的高度來認識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具有重大的意義。
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作為歷史觀,它要求尊重“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勞動創(chuàng)造了歷史。人民群眾永遠是“中國具體實際”中的大多數(shù),是“具體實際”中的主體。“哲學把無產階級當作自己的物質武器,同樣,無產階級也把哲學當作自己的精神武器。”密切聯(lián)系群眾是我們黨的最大政治優(yōu)勢,“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jīng)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人民群眾才是歷史的真實創(chuàng)造者。
馬克思主義只要與具體實際相脫離,與勞動階級相脫離,就必然失去依靠的物質力量,喪失馬克思主義“改變世界”的本性,從而不再是馬克思主義。比如,“西馬”的學術淵源雖然在經(jīng)典馬克思主義,但“西馬”之所以成為“西馬”,其根本原因卻在西方的社會歷史發(fā)展狀況,即隨著自由資本主義發(fā)展成壟斷帝國主義,世界工人運動的中心轉移到了東方,“西馬”逐漸失去了依靠的階級力量,從而與工人運動相脫離,失去了“物質力量”。這是“西馬”的真正困境所在。
胡錦濤總書記在“七一”講話中指出:“中國共產黨人堅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顛撲不破的科學真理,堅信馬克思主義必須隨著實踐發(fā)展而不斷豐富和發(fā)展,從來不把馬克思主義看成是空洞、僵硬、刻板的教條”,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90年來,正是由于我們沿著馬克思的道路前進,正是由于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在中國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書寫了人類發(fā)展史上驚天地、泣鬼神的壯麗史詩,才實現(xiàn)了中國從幾千年封建專制制度到人民民主制度的偉大跨越,才實現(xiàn)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蓬勃發(fā)展,才使具有五千多年文明歷史的中國面貌煥然一新。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