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成人h视频熟女_亚洲黑人变态另类性交AV_暴力侵犯人妻在线视频_亚洲色婷婷啪啪一区二区_亚洲国产AV日韩AV二区色欲

準確把握黨的歷史的基本內涵

發(fā)布日期:2011/4/25 來源: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人民日報》

李忠杰  

      編者的話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90年來,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為國家為民族建立了不朽的豐功偉績。為隆重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本報自今日起在理論版開設“光輝旗幟 偉大道路——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專欄,陸續(xù)刊登有關文章,深入闡述中國共產黨所走過的輝煌歷程、建立的豐功偉績、開展的理論創(chuàng)新、形成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積累的寶貴經驗等,引導人們深刻認識歷史和人民是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選擇了改革開放,深刻認識中國共產黨是建設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強領導核心。   

      中國共產黨已經走過了90年的歷程。這90年的歷史,如同一幅壯麗的畫卷,五彩斑斕,豐富厚重,既書寫著英勇,又記錄著艱辛;既放射著光芒,也不失有悲壯。重溫黨的歷史,一定要抓住歷史發(fā)展的主題和主線、主流和本質,深刻認識和理解黨的歷史的基本內涵。   

      三個歷史   

      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90年的歷史,是一部什么樣的歷史?根據(jù)《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史工作的意見》的界定,概括起來可以說,這是一部始終以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事業(yè)并不斷取得輝煌成就的歷史。如果按基本線索展開,則可以進一步分解為“三個歷史”,即奮斗史、探索史、自身建設史。這“三個歷史”,就是三條基本線索,始終貫穿于中國共產黨90年的發(fā)展過程中。   

      中國共產黨的歷史首先是一部奮斗史,即領導全黨同志和全國各族人民不斷為實現(xiàn)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而不懈奮斗的歷史。這樣一部奮斗史,是由中華民族近代以來的基本國情和歷史任務決定的。   

      中華民族有5000年的文明史,其中延續(xù)3000年的封建社會曾經發(fā)展到高度成熟的程度。但從明朝末年開始,西方先后興起工業(yè)革命和資產階級革命,而中國的封建統(tǒng)治者夜郎自大、閉關自守,固守封建專制主義的腐朽制度,使中華民族痛失了發(fā)展機遇。從鴉片戰(zhàn)爭開始,中國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華民族蒙受巨大屈辱,國家瀕臨滅亡的邊緣。   

      歷史向進入20世紀的中國提出了兩個重大任務:一個是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一個是實現(xiàn)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兩大任務各有不同,但又互相聯(lián)結。前一任務是為后一任務掃清障礙,創(chuàng)造必要的前提;后一任務是前一任務的繼續(xù),是邏輯發(fā)展之必然。   

      中國共產黨順應這樣的任務而誕生和成長。90年來,中國共產黨正確認識和分析中國的基本國情,科學把握中國社會在不同時期的復雜矛盾,令人信服地承擔起歷史賦予的重任,解決了中國面臨的一系列重大而緊迫的課題。中國共產黨以自己的無私奉獻精神,為著中華民族的復興,前仆后繼、流血犧牲,不屈不撓、艱苦奮斗,創(chuàng)造了輝煌的業(yè)績,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這樣一部奮斗史,構成了中國共產黨90年歷史的主題和主線。   

      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同時是一部探索史,即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不斷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革命和建設道路,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推進理論創(chuàng)新的歷史。   

      在中國這樣一個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社會矛盾極其復雜的大國干革命、搞建設,沒有現(xiàn)成的道路可走,書本上不可能給出直接和完整的答案,照抄照搬任何外國的模式也不能成功。因此,必須靠自己堅忍不拔、一往無前的探索。   

      90年來,中國共產黨堅持科學的思想路線,深入研究中國國情,不斷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在實踐中探索自己的革命和建設道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制定了無產階級領導的,工農聯(lián)盟為基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路線和綱領,走出了一條獨特的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形成了毛澤東思想。新中國成立后,在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基礎上,不斷探索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建設的規(guī)律,試圖走出一條自己的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在此期間,成就令人鼓舞,但也歷經曲折。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實行改革開放,確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和基本綱領,制定分“三步走”基本實現(xiàn)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的戰(zhàn)略,逐步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正是因為不斷在奮斗中探索、在探索中奮斗,中國社會的發(fā)展進步才有了正確方向,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的艱辛努力才取得了巨大成功。   

      既然是探索,就難免有磕磕碰碰。所以,中國共產黨也摔過跟頭、有過失誤,但最后都是自己認識和糾正了錯誤,從而也變得更加聰明和成熟。把這樣一些復雜的經歷放到探索的歷史中來把握,我們就很容易對它作出客觀評價并正確總結它的經驗教訓了。   

      中國共產黨的歷史還是一部自身建設史,即加強和改進自身建設、保持和發(fā)展黨的先進性、不斷經受住各種風險和挑戰(zhàn)考驗、不斷發(fā)展壯大的歷史。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領導核心。中國的歷史變遷證明,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領導中國人民取得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社會主義的發(fā)展,才能開創(chuà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xiàn)民族振興、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   

      堅持黨的領導必須同時改善黨的領導。所以,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加強自身建設。無論戰(zhàn)爭年代還是和平時期,黨的建設都是黨的事業(yè)取得勝利的一個法寶。民主革命時期,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將黨的建設豪邁地稱之為“偉大工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進一步形成了思想、組織、作風、制度、反腐倡廉各方面建設相輔相成、全面推進,在新形勢下加強黨的建設的整體部署。這也是一個工程,而且是極其豪邁壯闊的“新的偉大工程”。   

      在新時期黨的建設過程中,中國共產黨逐步將執(zhí)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明確為黨的建設的主線。圍繞這條主線,中國共產黨逐步形成了自身建設的基本格局: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貫徹為民、務實、清廉的要求,以堅定理想信念為重點加強思想建設,以造就高素質黨員、干部隊伍為重點加強組織建設,以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lián)系為重點加強作風建設,以健全民主集中制為重點加強制度建設,以完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為重點加強反腐倡廉建設,使黨始終成為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求真務實、改革創(chuàng)新,艱苦奮斗、清正廉潔,富有活力、團結和諧的馬克思主義執(zhí)政黨。   

      90年來,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在革命、建設、改革的事業(yè)中,不斷克服一個又一個困難,取得一個又一個成就,一步一步地成長起來,根本原因就在于堅持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fā)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斷加強黨的執(zhí)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努力保持和發(fā)展自己的先進性。

      兩次革命   

      中國共產黨90年歷史最輝煌之處,鐫刻著“革命”兩個大字。   

      近一個世紀以來,中國先后發(fā)生了三次革命。   

      第一次革命是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這場革命推翻了統(tǒng)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為中國的進步打開了閘門。其時,中國共產黨還沒有誕生,所以這場革命不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之列。但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場革命卻是中國共產黨的前史。因為這場革命帶來了中國社會的巨大變革,同時留下或提出了事關中國命運的一系列難題。這些難題交給了中國共產黨。所以,在此之后,就有了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兩次偉大革命。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第一次革命,亦即中國近一個世紀以來的第二次革命,就是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這場革命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統(tǒng)治,成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了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從而為當代中國一切發(fā)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這次革命實際上包含兩個革命,一個是新民主主義革命,一個是社會主義革命。近代中國社會的性質決定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必須分為兩個步驟:第一步,先進行民主主義革命,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態(tài),使之變成一個獨立的新民主主義社會;第二步,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建立社會主義社會。民主主義革命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必要準備,社會主義革命是民主主義革命的必然趨勢。這兩個革命,既有相同之處又有不同之處,同時還是緊密聯(lián)系的。相同之處在于都是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不同之處在于解決的主要矛盾及其內容和任務不同,聯(lián)系之處在于兩者是中國歷史發(fā)展鏈條中的兩個階段、兩個過程,它們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前后相繼的。所以,我們黨總體上也將它們稱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第一次革命。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第二次革命,亦即中國近一個世紀以來的第三次革命,是改革開放這場新的偉大革命。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鄧小平同志明確指出:“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第一次革命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變成社會主義新中國;第二次革命是要把一個經濟文化落后的國家變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第二次革命在第一次革命的基礎上,引領中國人民走上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廣闊道路,迎來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   

      兩次革命,對象不同,形式不同,就其性質和任務來說也有很大不同。但它們的基礎和原因都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在不同歷史條件下具有不同特點的矛盾運動,都是為了打破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阻礙生產力發(fā)展的桎梏,進一步解放和發(fā)展中國社會生產力,包括實現(xiàn)人的不同程度的解放,推動社會以更快速度實現(xiàn)更大程度的歷史性變革和進步。   

      兩次革命都工程浩大、氣勢如虹,同時也異常艱難、錯綜復雜。第一次革命,動蕩之激烈,犧牲之巨大,變革之廣泛,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絕無僅有。第二次革命是在第一次革命的基礎上進行的,它不是要實現(xiàn)政權的更迭,也不是要否定過去革命和建設的成就,而是始終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有秩序有步驟地進行。但就其深刻性和廣泛性來說,它并不亞于一場爆發(fā)式的革命。兩次革命,都引起了中國整個社會經濟、政治、社會、文化、觀念等廣泛而深刻的變革。因此,它們是中國共產黨90年歷史中兩個極其重要的里程碑,也是中國社會近代以來歷史發(fā)展進程中繼辛亥革命之后的第二、第三個里程碑。 第二次革命還在進行之中。中國共產黨的歷史畫卷必將在繼續(xù)推進這場偉大革命的進程中向前不斷地延伸舒卷。

      三件大事   

      90年中,中國共產黨干了哪些大事?1991年,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70周年時,江澤民同志概括了三件大事。2006年,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85周年時,胡錦濤同志再次概括和強調了這三件大事。   

      三件大事,橫亙三個時期。中國共產黨的90年,因這三件大事而分成三個歷史時期,大致30年左右一個時期。每個時期主要干了一件大事,但相互之間也有一定的交叉和重合。   

      第一件大事,是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經過28年艱苦卓絕的斗爭,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反動統(tǒng)治,實現(xiàn)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   

      第二件大事,是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yè)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使古老的中國以嶄新的姿態(tài)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第三件大事,是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時期,開創(chuàng)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大幅度提高了我國的綜合國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基本實現(xiàn)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開辟了廣闊的前景。   

      這三件大事,用三個詞概括,可稱之為革命、建設、改革。當然,第二個時期的第二件大事也包括社會主義革命,而第三個時期的改革也是在進行建設。這就是說,建設這件事,實際上從第二個時期一直延伸到第三個時期,并且還將繼續(xù)延伸下去。但由于我們黨一直非常明確地強調,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是改革開放,所以,為了突出亮點并與第二個時期有所區(qū)別,第三個時期所干的大事可以用改革來作為標志。   

      三件大事與兩次革命有重疊,有時候幾乎就是一回事。而兩次革命和三件大事都始終貫串著奮斗、探索和自身建設。所以,它們是奮斗史、探索史、自身建設史在三個歷史時期的橫向展開和有機結合。   

      這三件大事是漸次推進的。革命是建設的清道夫和前奏曲。沒有革命的勝利,我們就不可能在新的制度平臺上和新的理念指導下進行建設。但光干革命,不搞建設或忽略建設,也不是革命的初衷。革命的目的是為了更好更快更順利地進行建設。這個道理,我們不是不懂,所以曾經以巨大的氣魄和規(guī)模展開建設;但中間也曾有過迷茫,結果沒有始終一貫地抓好建設,走了一段不小的彎路。不過在汲取經驗教訓之后,以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我們實現(xiàn)工作中心的轉移,始終堅持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fā)展,并且通過改革開放為更好更快地建設創(chuàng)造條件、開辟通道。這30多年的改革開放是在以往建設成就的基礎上進行的,但又帶有某種質的意義上的突破和飛躍,所以這30多年建設和發(fā)展的成就令世界驚嘆。   

      因此,這三個大致上的30年以及所干的三件大事,既不能簡單等同起來,也不能相互割裂甚至對立起來。猶如攀登一座巍峨的高山,一個臺階連著一個臺階,每個臺階都有自己的標高、特點,每個臺階都要謹慎地行走;每上一個臺階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但也可能留下遺憾。所以,每個臺階都要總結前一個臺階的經驗或教訓,以便下一個臺階走得更好。臺階是依次的,上臺階不能急躁冒進。企圖跨越中間臺階而直接躍上更高的臺階,很可能欲速則不達。但上了一個臺階之后也不能徘徊或停留在這個臺階上,而必須繼續(xù)不斷地攀登。一個臺階接著一個臺階,永不止步、永不僵化,永不驕傲、永不懈怠,我們就將越來越接近期望的高程。

      兩次飛躍   

      中國共產黨是在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基本主張的基礎上誕生的,之后又逐步將馬克思主義基本主張付諸實踐。但這些基本主張與中國國情、中國實踐之間到底應該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進而從根子上來說,到底什么是馬克思主義、怎樣正確對待和運用馬克思主義?這始終成為中國共產黨必須面對和作出回答的問題。中國共產黨的90年奮斗,始終與對這一基本問題的回答緊密相關;而中國共產黨的90年探索,也首先圍繞著這一基本問題而展開。   

      在這種探索中,中國共產黨確立了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原則,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任務并不斷推動這一進程。在這種探索中,中國共產黨開辟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fā)展的新境界,并指導黨的事業(yè)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勝利。聚集在這種探索史上最重要的成果,是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現(xiàn)了兩次歷史性飛躍,形成了兩大理論成果。   

      第一次飛躍和成果,是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的實踐結合起來,創(chuàng)立了毛澤東思想。   

      毛澤東同志確立了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在七大上的口頭報告中,毛澤東同志在談到對于馬克思主義的態(tài)度時特別說到,馬克思主義有香的馬克思主義,有臭的馬克思主義,有活的馬克思主義,有死的馬克思主義。我們到底要什么樣的馬克思主義呢?毛澤東同志要求我們選擇的,毫無疑問,當然是香的、活的馬克思主義,而不是臭的、死的馬克思主義。正因為如此,中國共產黨沒有被書本上的條條嚇倒,也沒有一直對外國經驗和共產國際的指令盲從,而是在不斷探索中形成了毛澤東思想。   

      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運用和發(fā)展,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   

      第二次飛躍發(fā)生在改革開放以來,主要成果是形成了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fā)展觀等重大戰(zhàn)略思想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正反兩方面的經驗,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實現(xiàn)全黨工作中心向經濟建設的轉移,實行改革開放,開辟了社會主義事業(yè)發(fā)展的新時期,逐步形成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路線方針政策,闡明了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鞏固和發(fā)展社會主義的基本問題,創(chuàng)立了鄧小平理論。   

      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以江澤民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中,加深了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和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認識,積累了治黨治國新的寶貴經驗,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根據(jù)新的發(fā)展要求,集中全黨智慧,提出了以人為本、全面協(xié)調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科學發(fā)展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堅持和發(fā)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凝結了幾代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人民不懈探索實踐的智慧和心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黨最可寶貴的政治和精神財富,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它的形成和發(fā)展,表明中國共產黨對共產黨執(zhí)政規(guī)律、社會主義建設規(guī)律、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開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境界。   

      兩次飛躍,是辯證把握理論與實踐關系的兩次歷史性飛躍,是對中國國情和馬克思主義認識的兩次歷史性飛躍。兩大成果,是中國共產黨指導思想的兩次歷史性創(chuàng)新,是對在中國這樣的國家如何進行革命、建設、改革得出規(guī)律性認識的兩大成果。兩次飛躍及其成果,又是兩次革命、三件大事的靈魂。它們在兩次革命、三件大事的實踐中產生,又反過來賦予兩次革命、三件大事以無限的生機和活力,開辟了兩次革命、三件大事通向勝利的廣闊前景。   

      中國共產黨的90年歷史,用這樣簡單的幾組數(shù)據(jù)來概括,總是會有不甚精細的缺憾,但也有助于我們抓住最重要、最基本的內涵。無論繁與簡、深與淺,只要正確地解讀它、領悟它,我們就會深切地感受到,黨的歷史既是中國共產黨的寶貴財富,也是中華民族的歷史瑰寶,是中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可以轉化運用于現(xiàn)實的強大精神力量,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和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重要資源?;赝?0年,我們有責任倍加珍惜它,更有責任繼續(xù)正確、流暢和瀟灑地書寫它。   

(作者系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

打印本頁 導出pdf 關閉頁面